第二卷 第四十章 回乡-《大汉封侯》
第(3/3)页
荀益和荀昭,荀慎几个,陪着十名什长坐在堂内吃酒,卫青也在一边作陪。
公孙敖自恃两边都熟悉,自告奋勇的轮流带着各什的军士入堂内敬酒。
只是这么一来,公孙敖每次带人敬酒,都免不了要多喝几盅。焦宣也是个活泛的人,有意要和公孙敖打趣。于是公孙敖每次来,领着众人朝他回谢一番。
进一次前堂,就要被灌十盅,再加上敬荀益的一盅,就已经是十一盅了。荀昭看出焦宣是在故意所为,但是这回难得回家,今天晚上的安排原本就是尽情畅饮,所以也没有阻拦,只是连着荀慎和卫青两个,三个人只让公孙敖吃一盅。
不过就算这样,每次吃十二盅,十次也就是一百二十盅。
好在公孙敖拿的酒盅不大,只能装一两多,这时候的酒也都是米酒,按照荀昭的说法,只能是低度酒,真正烧出来的烈酒,这时候还真没有。
但是就算是米酒,连续吃上一百多盅,也不是寻常人受得了的。公孙敖这么些年来都是居无定所,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,直到遇见荀昭和卫青,才算有了着落。
吃了七八十盅以后,已经是有些醉了,却也不肯停下,让两个军士扶着他,坚持要陪着进来。
如果荀昭当年在那个时空看过司马迁写的《史记》,应当是知道卫青曾经被馆陶公主囚禁,就是公孙敖领人救出来的,可见公孙敖此人极是仗义。
虽然如今荀昭并不知道这么一回事,只见公孙敖豪爽,也更为赏识了几分。这回带他从军,也算是走对了路子,就算日后成不了领军的大将,让他跟着沙场冲锋,也绝不会皱一下眉头。
荀城里两三百户人家,做过郡兵的青壮也不在少数。为了让众军士能够开怀畅饮,荀益安排着在族中找了十多名青壮,换了军衣帮着值夜,荀昭带来的一百军士只管吃喝就是。
这些青壮虽然不算精兵,但是值个夜,放个哨什么的,还不在话下。况且荀城所在的临汾,向来少有匪盗,又兼是在内地,更不可能有其他敌情。
期门军有饮酒的时候,但是也从来没有敞开来喝的机会,直到这次跟着荀昭出来,才算是遇上了。
一顿酒从申时末一直吃到戌时,吃了两个多时辰,从合庄买来的五十坛米酒,也吃了有四十多坛,醉倒的人也有十多个。还剩下八九坛没吃完的,荀昭让明天一起装上车去。从临汾到雁门郡的治所阴馆城,按照前两天的行走速度,起码还要走上三天上下,路上的时候,每天晚膳的时候热过了各分一碗给众军吃,既可以活血,也可以暖一暖身子,免得夜里睡觉时候着了凉。
夜间的时候,荀益没有回屋去睡觉,而是让荀昭陪着睡在了后堂的书房里面。
荀益也吃了不少酒,有了几分醉意,本来还想和孙子聊上一会,可是毕竟年纪大了,吃了酒,到了晚间就耐不住,没说几句话就有些昏昏欲睡。
荀昭见大父困了,想要起身吹灭油灯,坐起来的时候,又看见大父的脚露在了被褥外面,于是小心的帮着移了一下,重新盖好。
荀益如今已经是年过七十,脚上也起了不少皱,荀昭移的时候碰了几下,觉得有些凉。
再等吹灭了灯重新躺下,又听大父轻轻咳嗽了几声,也不知道到底是睡着了没有。
“昭儿……”也不知道过了是多长时候,荀昭忽然听见大父小声的唤着自己。
“孙儿在呢。”荀昭也正想着这回去雁门的时候,并没有睡着,听见大父在叫自己,连忙应了一声。
应了一声以后,却见大父又是好半晌没有再出声,不由得有些纳闷,以为莫不是在梦里叫了自己一声,刚要继续去想,却又听见唤了一声,才知道大父确实醒着。
“昭儿,当年大父和你一般年纪的时候,这脚上长的都是厚茧。”荀益躺在被窝里,声音听起来有些沉闷,“如今年纪大了,却是常常耐不住寒了。”
“孙儿去帮大父生个炭炉来可好?”荀昭这才想起荀益的年纪大了,夜里睡觉的时候手脚确实会冷,刚才自己却是忽视了。
“不必,不必。”荀益连忙叫住荀昭,“有你陪在这里,能过些热气过来,过一会便是好了,生了炭盆,屋里只显得气闷。”
荀益平时也不大喜欢生着火盆睡觉,其实按照后世的科学观点,生着火盆睡觉确实不大好。
“大父像你这般年纪的时候,脚上长得都是厚茧。”荀益又把刚才说的话,重复了一回。
“大父说的可是当年从兰陵回乡之时?”荀昭只是略想一下,便明白了荀益话里的意思。
“呵呵,正是。”荀益笑着应了一声,“那一路上,可是走了有近两年之久。”
“为何要用两年?”大父荀益当年跟随曾祖从兰陵回到临汾一事,荀昭自然是知道,可是向来也没有细问过,更不知道这一路上居然走了有两年之久。
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