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卷 第十七章 二子定乾坤-《大汉封侯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荀昭没有料到,卫绾居然会直接点名问起自己,陡然间先是吃了一惊。侧身看了一眼父亲,见父亲也是朝自己微微点头,于是心神稍定。走上前去略行一礼,开口说道。

    “荀昭以为,所谓法不责众。”

    “哦。”不但是卫绾,介山筵上几乎所有的人,都是不解的向荀昭看来。

    前面众人所论,几乎都是围绕这个一个法字来说,解说什么是法。可是听荀昭所言,似乎却是要反其道而行。

    “何谓法不责众?”河东太守文教,也不禁是出声问道。

    “所谓于法,不应与万民相争,而该是顺应万民之意,由自然而生,此为其一。”荀昭回道。

    适才第一个开口的左邑赵珍,正是道家学士,听了荀昭所说,连连点头称是。

    “圣人应万民之意制法,不能利少患多,使少数者得利而使多数者得害,若是礼法为多数者所难,则是不公,有违仁义之道。正如孔圣所言,不患寡而患不均。此为其二。”

    解县屈子中等几位儒生,连连点头,示意荀昭所言有理。

    “圣人制礼法,以利万民,若有人违背礼法,则是与万民为害,所谓至仁无亲,岂能不罚?罚之,则利万民;不罚,则违仁义。使万民诚心服悦,令行禁止,方是法之真理。”

    闻喜县杜升等法家诸士,当下也是连连点头。

    “故而,正如荀昭适才所说,所谓法不责众,世上亦当无责众之法,即便是有,也是纣桀之行。”

    席间众人,无论从何门学,都是一起连连点头,竟无一人出言驳斥。更有甚者,大声喝彩,也不在少数。

    “唔……”卫绾沉思良久,方才长呼出一口气,缓缓抬起头来,朝着文教看去。

    “文太守可曾想过,陆贾,贾谊再生……”

    “卫公……此子……此子了不得。”文教又惊又喜,张了张嘴,好半天才说出一句话来。提起袖子,搽了搽额头上渗出来的汗珠。

    数十位河东名士,等回过神来,也才想起适才站在席中高论的,竟然是个方才十岁的孩童,一时间也都是大为汗颜。

    更多的人,则是从卫绾和文教的脸色里面看出了些什么,默默的在心里记下了这个名字,临汾荀昭。

    凭谁都没有想到,在介山筵上,大出风头的居然是一个方才十岁的孩童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