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消息传到林舟耳朵里时,他正在办公室看孩子们的种植日记。有本日记里夹着片干枯的向日葵花瓣,旁边写着:“这是我的向日葵第一次掉的花瓣,我要好好存着。”字迹歪歪扭扭,却透着认真。林舟笑着把日记递给助理小王:“你看,孩子们多喜欢。” 小王刚接过日记,手机就响了,挂了电话后,他兴奋地说:“林总!市电视台的记者要来采访!说咱们这个‘小小种植家’项目反响特别好,想做个专题报道!” 采访那天,清溪乡小学的老槐树下摆了几张小桌子,孩子们拿着自己的种植日记围坐在一起。记者的镜头对准了小满,她手里举着厚厚的日记,封面画着一朵大大的向日葵,里面写满了每天的观察:“4月 18日,向日葵的茎上有小绒毛,摸起来痒痒的。”“4月 25日,花盆今天亮了黄灯,老师说它需要晒太阳,我把它搬到了操场边。”“5月 3日,向日葵开花了!是金黄色的,像小太阳!” 小满仰着小脸,对着镜头说:“我的向日葵长高了,比我去年的身高还高!花盆会提醒我浇水,要是我忘了,它就滴滴响,太神奇了!我以后想种好多好多植物,给它们写日记。” 节目播出的当晚,林舟的手机就没停过。有种子公司的老板打来电话:“林总,我看了节目,特别感动,我们公司愿意免费提供各种蔬菜种子和花种,给乡村小学的孩子们!”还有家有机肥料厂的负责人说:“我们捐有机肥料,让孩子们种出更健康的植物!”更有企业主动联系,想赞助“小小种植家”种植比赛,给获奖的孩子送文具和书籍。 小王拿着订单统计表冲进办公室时,眼睛亮晶晶的:“林总!订单都排到三个月后了!好多家长和园艺爱好者都来订,还有几家连锁超市想跟我们合作,放在店里卖!” 林舟却没立刻点头,而是起身去了生产车间。车间里,工人们正在组装智能花盆,太阳能板在灯光下泛着淡蓝的光。林舟拿起一个刚组装好的花盆,仔细检查着接口处的缝隙,问车间主任:“现在每天能生产多少?质量能保证吗?” 车间主任擦了擦汗:“每天能生产两百个,质量您放心,每个都要经过三次检测。要是想扩产,我们可以加生产线,招更多工人,一个月就能把产能提上去。” 旁边的生产主管也说:“林总,现在订单这么多,扩产肯定能赚更多!您看,好多客户都愿意加价等货呢。” 林舟没说话,走到窗边,看着外面的停车场。他想起三个月前,第一次来清溪乡小学时的场景——孩子们在水泥地上踢石子,学校的花坛里只有几株蔫蔫的野草,李老师说:“城里的孩子能去植物园,我们这儿的孩子只能在书上看植物。”也就是那天,他下定决心,要把智能花盆送到乡村小学,让孩子们能亲手种植,感受自然。 “我们先保证学校的供应。”林舟转过身,对着车间主任和小王说,“民用订单慢慢排,不能因为赶工降低质量。每个送到学校的花盆,都要经过最严格的检测,不能让孩子们用有问题的产品。” 小王愣了愣:“林总,那利润……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