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这和黄狗面前的泥坑形成了很有趣的对比,在这满是砂石的土路上,泥黄色的水坑如此破旧不堪,却就在崭新的别墅旁。 这就是一种隐喻,平静下的危机,看起来繁华实则如破败的土路一样只是虚假罢了。 很多人会说这种解读属于过度解读,就像初高中的语文阅读理解一样。 但误区也恰恰就在这里,所谓的对比,不是让所有人一眼就看出来的那种清晰对比。 那叫做刻意。 不是拍摄水泥工和高楼大厦的对比,就叫做艺术。 那太容易懂了,是社交平台可以获赞的艺术,却不是艺术家们追求的艺术。 如果只是局限在这一步,甚至可以说这位摄影师根本就没入艺术之门,就好比网红和明星,民科与科研工作者的区别。 任何领域,艺术和赚钱,都是泾渭分明又含混不清的。 艺术入门后肯定是不赚钱的,只有当伱出名,作品得到大众认可,才能开始赚钱。 艺术追求的是一种暧昧不清的状态,即我所表达的,和你看到的未必是一回事情,但你通过画面细节,就能还原出作者本来的想法,甚至超过作者的想法,联想到新的东西。 真正表达反战的电影,未必拍摄战争。真正表达爱情的作品,也未必是在拍摄爱情。 很多艺术价值,不是艺术家本人赋予给作品的,而是这个时代,所有人的精神印象赋予给它的。 就像鲁迅先生的文章,那是一个时代的浓缩,为什么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更爱鲁迅?不是因为他写出了现代人的痛点,而是因为他笔下记录的那个时代,开始和现在有了一定的重合。 甚至回旋镖狠狠地扎在了许多人身上。 崇洋媚外,逢高踩低,这都是人性的弱点。 当身处于类似时代的人看到后,自然会不由自主的解读出属于自己本时代的精神内核,进而使其成为经典得以传承。 这就是经典名著的力量。 照片也不例外,当摄影师把一本影集拍摄出来后,他所表达的内容,也会成为时代的缩影之一。 遇到那些有类似感受的人时,就会引起共鸣,进而成为经典。 黄蓼拍摄的作品,如果未来发生金融危机,那么必然能引起诸多读者的共鸣。 因为这就是她这部作品潜意识里所表达的东西。 一种隐藏在平静繁华表面的危机感。 就在陈平生坐在桌子前,规划未来几日的拍摄之时,黄蓼走了过来。 “这部作品叫什么呢?”她看着陈平生电脑里的照片问道。 “叫什么?”陈平生看着屏幕里蓝天白云下的公路广告牌,回答道:“叫不寻常之地。” “不寻常……之地?”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奇妙,是黄蓼没有想到的。 她本来以为会叫做《消灭透视》、《摄影背面》之类的名字。 看来陈平生的取名能力还是很厉害的。 “那整部作品有多少张啊?”黄蓼坐下,把桌子上的拼图拿起来,这是她在本地商场里买的,本来是为了打发无聊时间。 谁曾想突然灵感迸发,有了拍摄一部作品的念头,根本没时间进行拼图。 “不多,几十张吧。”这部不寻常之地,是为了展现出这种概念,所以并不需要拍摄几百张。 不过即便如此,也是不小的工作量了。 黄蓼笑了笑道:“说不定等你拍完,我的作品也拍完了。” “希望如此。”陈平生附和道。 (本章完)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