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黄蓼听得脑子发胀,因为她再怎么幻想,也无法想到那样的光景会如何,在现实世界拍摄精神世界? 听起来似乎很奇怪。 陈平生却随着话语越想越清晰,他脑子里关于自己的作品也终于诞生出了一个轮廓:“我觉得未来的摄影会更偏向个人表达,那些拍摄当代人情绪、思想的作品将会受到热捧。反传统将会成为主流。” “是超现实决定瞬间那种拍摄吗?”黄蓼问道。 “比那还要魔幻,还要夸张。”陈平生看着停车场的车流进进出出,却一直没有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。 “这和我们拍摄的作品有什么关系呢?” “当然有,既然绘画可以不用承担记录真实世界的责任,那摄影呢?它是不是也可以不用拘泥于人眼中的现实。”陈平生把话题绕回来:“所以首先,我打算拍摄一部,消除透视的作品。” 黄蓼提起精神,听着陈平生缓缓说出自己的想法。 “透视有三种,线性透视、色彩透视、清晰度透视。比如第一种线性透视,当我们想去拍摄一条公路的时候,因为近大远小,那么远处的事物必然会收缩变小,就会形成交叉,形成消失点。因此,想要避免线性透视,首要的就是避免消失点。这也是这部作品所要做的事情。” “所以你特意选在了这个地方。”黄蓼看着不远处的一切,在脑海里已经将其定格,形成了照片。 确实是没有消失点的画面,结合陈平生的表达,她瞬间理解了一切,觉得自己的摄影观都受到了挑战。 这也是陈平生为什么没有先和黄蓼说清作品的原因。 因为只有当她亲眼看到画面,再了解艺术发展的潮流,才能明白陈平生到底在拍摄什么。 这就是艺术的门槛。 也是很多普通人无法了解的地方,没有相应知识储备的话,根本无法对作品有一个客观的评判。 这不是一句艺术应该是大众的艺术所能解释的。 艺术从来不属于大众,也不属于小众,它属于个人,它是个人情绪+对世界认知+个人手法的展现。很多艺术之所以大众,是因为它们能够引起大家共鸣。 可这并不意味着小众艺术就应该消失,不被理解的艺术仍然是艺术。 要把艺术市场的炒热和艺术本身分开来看,从艺术中寻找那些能引起自己共鸣的东西,这才是观看艺术作品的正确方式。 如果看不懂,那说明不是目标群体,就像是影视行业。 不感兴趣就是不感兴趣,你拍摄的再好对我而言只是厕纸,一千人里就有一千个的哈姆雷特。 所以陈平生所说的这些,注定只是摄影界少部分人才能明白,且意识到的东西。 但这无妨,超前不代表难看。 陈平生这部新作品,虽然可能难以理解,但在观感上绝对会令人舒适,所以他不担心自己的理念无法被人了解。 黄蓼想通这一切后,问道:“那剩下的色彩透视和清晰度透视呢?” 陈平生走到大画幅相机后面,把头抵在取景器前,按下快门。 “咔嚓!”伴随着清脆的快门声,他笑着说道:“那些就等到碰到了再和你说吧,现在,我们已经完成了封面的拍摄,总算迈出了第一步。” 黄蓼低头看看手机,从中午一点开始等待,现在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四个小时。 这也解释了陈平生的话,为什么要用一到两个月拍摄一部作品。 因为它真的很难。 (本章完)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