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把准备好的大画幅相机放在地上,陈平生环顾四周,找了一下,发现有一处地方适合拍摄。 那是半截天桥,是小镇里为数不多的装饰性建筑。两个人抱着相机来到上面后,把手中的相机竖立起来。 在调整了焦距和光圈后,陈平生和黄蓼开始了漫长的等待。 “这个地方要拍摄什么呢?”这部作品陈平生没有如《布鲁的悠长假期》那样和黄蓼通气,好像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,不打算把创作理念分享出来。 听到黄蓼的疑问,陈平生看向远处的城镇风景,在正对面还能看到一个和他们所处天桥一模一样的天桥,似乎是一种镜像,又像是一种呼应。 “你知道什么叫透视吗?”他没有直接回答她的问题,反而提问道。 “知道啊,就是三维世界的两条平行线,在二维世界的投影必相交于一点。” “这个点叫什么?” “消失点,或者灭点。” “没错。”陈平生点点头,又问道:“那要如何在照片里去除掉消失点呢?” 黄蓼皱起眉头,想了想说道:“应该可以通过特定画面吧,比如避开纵深街道,或者杂乱的线条,选一些比较干净的地方,让建筑的线条、人群的线条不交会。” “这只是其中一个办法,看这里。”陈平生指了指相机,黄蓼凑过来才发现大画幅相机正在移轴拍摄,这样会把原本的畸变去除,使线条重新归于平行。 “还有这种方法。”她若有所思的说道。 陈平生见她明白过来,又指了指远处的场景问道:“你觉得现在这副画面里有消失点吗?” 黄蓼开始仔细看向那个停车场,从近处开始,那些车辆呈八字形摆开,相邻的车辆就像是两条平行线在画面里,可它们的线条没有消失点。 而更远处的建筑也都是横平竖直,就连电线杆们都保持着完全平行的姿态,没有丝毫消失点。 整个画面有视觉引导,却没有消失点,如果不是陈平生说出,黄蓼根本不会意识到这一点。 “这是?”她忽然有些疑惑为什么要这么做,消失点消失代表了什么,陈平生是要表达什么,还是吃饱了闲着没事干。 当然,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相处,她对于陈平生的性格已经摸透了,任何事情在他这里都是有的放矢,不存在瞎猫碰死耗子的事情。 看黄蓼陷入疑惑,陈平生没有急着解释,而是让她想了好久,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才解释。 “是因为反传统吗?”黄蓼想了半天才有这么一个解释符合陈平生的做法。 而听到这个回答陈平生笑起来:“你说的没错,只是简单了点。” “伱知道绘画的发展吗?”陈平生手扶着栏杆,说道:“在中世纪,所有艺术都是为了宗教服务,欧洲的人类都必须服从教会,服从上帝。那时候的画必须要展现一个平面,展现神性,而缺少人的尊严和主体。 “后来文艺复兴后,绘画从宗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。艺术家们开始意识到人的主体的重要性,于是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首先发明了透视法,就是完全忠实人眼的世界,并将其复制下来的方法。 “当透视法传播开来后,立刻受到了艺术家的追捧,他们纷纷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。比如最后的晚餐。现在学习绘画的,第一件事情也是掌握透视,透视画不好,那基本功就不算扎实。” “是的。”黄蓼靠在陈平生旁边,听着他这节临时的摄影课。 “但学摄影的,就不用学透视。”陈平生指指相机:“因为我们随便拍摄一张照片,都符合透视。可正因如此,我们很容易就忽略了摄影的本质,并陷入摄像机带来的陷阱中。” “陷阱?”黄蓼歪歪头。 “没错。”陈平生解释道:“相机终究是人为的产物,它是有主观属性存在的,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发展不断改变。摄影师应该意识到,它不是真理,也不是准则。我们虽然操控着它,但它对我们的影响也非常重大。 “简单而言,就是不要让工具限制你的思想。尤其是做艺术,如果你不能意识到工具的局限性,以及它本身的欺骗性,只知道一味的按照它规划好的程序进行拍摄。那艺术就没办法发展。 “这句话换到其他领域也是一样,说回绘画。它也要感谢摄影,是摄影把它从记录真实世界的责任中解脱了出来。脱离了这一层职责后,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探索对人的内心的表达。他们反对透视,反对固定。简而言之,就是绘画从记录宗教、记录生活变为了如今的记录内心,开始更重视精神世界。 “莫奈、马蒂斯、毕加索、康定斯基、蒙德里安。都是反对透视的艺术家,可这耽误他们的作品受到全世界追捧了吗?并不会,因为这就是潮流,艺术发展的潮流。” 陈平生第一次对摄影的未来表达出了自己的畅想:“摄影也是一样,它早晚会从忠实记录生活,记录世界,变为记录人的精神世界。或者说,它可以结合两种,把生活和精神世界浓缩在一起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