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三百二十一章 江山锦绣(大结局)-《苟在明末当宗室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朱慎锥哑然而笑,自己也是忙起来记性不好了,后日太孙生辰,在上月就安排好了,当时自己还和太子说过此事,并且当着太孙面向这孩子保证,等他生辰一定热热闹闹办上一场。

    但没想这些日子一忙差一点忘了这事,太子如此询问恐怕是故意用这法子提醒自己呢,这小子这几年越发沉稳,办事滴水不漏,更让朱慎锥心中满意。

    太子是自己从小培养的,从当年的一个孩童渐渐长大,如今在太子之位上坐的稳稳当当,无论是心性还是手段都不缺,至于眼光什么的更远超常人。

    对此朱慎锥是极为得意的,能亲手培养出这么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是国家之福。而且太孙同样年幼聪慧,现已开始读书了,他的学习方面不仅太子极为关注,就连朱慎锥也很是上心。

    有合格的太子和好圣孙,仅仅他们祖孙三人,如没问题的话可保大明三代,这点朱慎锥很有信心。至于再之后如何,朱慎锥就无可奈何了,已年过半百的他这两年精力已有些不济,现时代的医学还很原始,中医虽有妙手,但太医院那帮人通常都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,皇帝虽是九五之尊,可实际上历朝历代的皇帝中能长寿者却寥寥无几。

    此外,大明皇室中一些稀奇古怪的情况时有发生,虽没确切证据,但大明皇帝中英年早亡者不在少数,而且更有不少人仅仅只是一个小病就变成大病,然后驾崩的情况发生,朱慎锥在当了监国之后就格外注意这些,不仅对宫中的规矩做了大改变,尤其注意饮食等方面,更对太医院管理异常严格。

    但就算这样,朱慎锥也从没奢望过自己能活到七老八十的岁数,在他看来自己这一辈子能活到太祖的年龄就很不错了,假如再短点的话,也不过就是六十出头的样子,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,朱慎锥也深切感受到了自己的身体变化,这两年不仅体力不济,就连思考问题的反应也略微迟钝了些,岁月就像一把杀猪刀,在人身上割呀割的,不仅改变了容颜,更让人一步步走向人生的终点。

    对于皇位的传递,朱慎锥也早就考虑过了,他如今已过五十,二十多岁的太子正当年,等到太子三十多岁时,朱慎锥差不多也快接近六十了。

    后世普通人六十岁退休,朱慎锥也打算这么干,等到那时候太子也是壮年时,而且这些年的历练再加自己的安排,太子已开始逐步接手政务,培养起了自己的班底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时代,也有他们一代人的责任。自己能为大明做这么多已足够了,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哪怕朱慎锥是皇帝也不可能把所有事做完。

    为后人打下基础,创造条件,指明方向,这些已是足够,至于其他的能做多少就做多少,一代人做不完的,那么下一代接着去做就是。所以没有意外的话,朱慎锥准备在自己六十岁的时候退休,直接把皇位让给太子,而他退下来去当太上皇即可。

    之所以这样考虑,不仅是自己身体和精力的缘故,更是为了给太子铺路,做好表率。历代皇帝中,主动退位让出皇位者寥寥无几,大部分皇帝都是眷恋皇位,哪怕老迈昏庸也牢牢抓住手中的权力不肯放弃。

    唐玄宗就是如此,开创了大唐盛世的他假如早点让出皇位,把国家交给太子接班,也不会因为后来的安史之乱让一世英明尽毁,从而使得大唐在他后期盛极而衰了。

    类似他这样的帝王还有许多,比如汉武帝刘彻、梁武帝萧衍、宋徽宗赵佶、隋炀帝杨广等等。

    就连被称为明主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如此,假如不是李世民死的早些,没留给他更多的时间的话,恐怕大唐从太宗后期就由盛转衰了。

    朱慎锥是个明白人,但他却不能保证等自己真正老了会不会变成这种昏庸的模样。所以早早定下退休的安排,无论对自己还是太子包括整个帝国都是有极大好处的。

    再者,皇帝这个工作实在是不好干,一年三百六十天,官员有休沐的日子,可作为皇帝可以说每天都在工作。无数大小事都压在皇帝的肩膀上,他的每次决策都牵涉到帝国的兴衰,这样的工作不仅耗费大量的精力,更让人会产生一种无力感,长久下去,哪怕拥有再高的地位,皇帝也会因为这些政务被搞得筋疲力尽,从而产生厌政的想法。

    哪怕朱慎锥的意志再坚定,时间久了心中也是叫苦不迭,可既然坐上了这个位置,他也只能硬着头去做。如果能退休让位,彻底解脱,对朱慎锥来说并非坏事。

    “告诉东宫,就按照之前的安排即可,后日朕会亲自前往东宫为主持太孙生辰,另外皇后那么你亲自去一趟,后宫各宫让她看着安排,至于皇子、公主,三岁以上者让他们都来,皇宫中好久没热闹过了,借着太孙生辰,朕要好好办一办,一起乐呵乐呵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