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卷 第二十一章 “父子相争”-《大汉封侯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《大汉.大汉孝景本记.卷三》:后元元年秋,九月十三,周历壬午日。至夜,太史令入报,太白,荧惑两星合于东北,主铄丧,兵乱之灾。

    十五日甲申,武都郡遣信使入长安,昨日地动,损民上百。次日昭曰,罢桃侯刘舍相,以卫绾代之。

    并月前少府匠工举报前丞相条侯周亚夫,私购甲胄兵器五百,诏令召诣廷尉署问罪。

    长安,未央宫,宣室殿。

    两面合抱大小的兽耳铜鼎,盛着赤红的炭火,把铜鼎的四周也烤得赤红。

    汉帝刘启伏在案上,目光从一道道奏折上扫过。深吸一口气,却又像是被殿中强烈的烟火味呛着,剧烈的咳嗽起来。

    “陛下。”内常侍春陀,连忙从铜鼎旁边的陶罐中,倒出一碗药汁,向着汉帝刘启献了过去,“陛下,该服药了。”

    “哦。”刘启并未抬手,而是从春陀手上接过药汁,略试了一下,觉得有些烫,于是又先放了下来。

    抬头看一看面前,见春陀还站在一边看着自己,不禁微微一笑。

    “陛下,如今太子已年过十五,可担大任,陛下还须得关注身子才是。”春陀迟疑片刻,小声的恭谨说道。

    “唔……”刘启听了春陀的话,也是沉寂半晌,才是长出一口气。

    “太子虽已是长成,怎奈何朝内却并无少主之臣。”刘启长叹一声,缓缓说道。

    “丞相卫绾,乃是太子太傅。素有贤名,还有魏其侯窦婴,武安侯田蚡。”春陀略想一下,又继续说道。

    “呵呵。”刘启却是讪笑一声,摇了摇头,“你说的三人都是朝中老臣,守成有余,却未免进取不足。静亦是动,方是天之道也。”

    “那……”春陀又左右想了一圈,也没想出个刘启所说的人选。

    “你看此人如何。”刘启在面前的一堆奏折里翻了一阵,抽出两份来。让春陀也看看。

    春陀应了一声,双手接过,却见是两份军报,未免有些不解,又仔细看了一阵,心里才是忽得一动。

    “陛下所想的,可是临汾荀氏?”春陀惊诧的抬起头来,把军报奉还给刘启。

    当年荀昭第一次入长安时,只不过是十一岁,但是所表现出来的老成,即便是朝中大半的老臣也未必比得上,所以春陀对此人也是记忆犹新。

    “不错,正是此子。”刘启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,“当年朕第一回见他时,不过才十一岁,当时只不过觉得此子聪慧过人,极富文才,却没想到武艺也是这般出众。”

    “两日间连续格毙两名匈奴射雕者,更是救下晋阳城外近千百姓,我建章营乃是我汉军精锐,其中也未必有这般的人物。”

    “陛下想征召此子入京?”春陀已经是猜到了几分刘启的想法。

    “此子年纪也是和太子相仿,与太子也向来投缘。”刘启所想的,自然要比春陀想的深远许多。

    尤其是知道了,临江王刘荣一事中,荀昭曾经多次劝导太子,才让太子不至于和自己生出生分之后,对荀昭更是颇为赞赏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