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在这样的景色中,人们仿佛能够与自然融为一体,感受到它的美丽和力量。 不管是吴渊还是刘一菲,又或者赶来剧组汇合的程龙、巩利等人,在乘着车来到这里时,都为这大自然的美丽而震撼。 “太漂亮了,呼伦贝尔。”程龙看着远处直接天际白皑皑一片的草原,感叹道。 带着他们来这里的向导嘿嘿一笑,用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道:“你们来的赶巧,前两天才刚下了一场大雪,才这么好看。” 呼伦贝尔的位置和东北差不多,每年雪下的很早,十一月中下旬就开始下雪了。 不过这几年似乎因为全球变暖的原因,也有出现过整个冬季呼伦贝尔都不下雪的情况,反正是没以前那么多大雪了。 就和吴渊在京城这些年,也很少见到大雪了,不像他记忆中小时候京城动不动就会被大雪覆盖。 但今年运气很好,呼伦贝尔这边下了一场大雪,而且接下来还会频繁下雪,似乎是在欢迎《花木兰》剧组似的。 被厚厚羽绒服包裹着的吴渊插着腰,一边哈着气,一边喃喃念道:“旦辞黄河去,暮至黑山头,不闻爷娘唤女声,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。” “可惜,这里不是燕山,而且燕山脚下这些年也不怎么下雪了。” 燕山山脉,就在京城北边,曾经的燕山,南北气候的差异塑造了不同的社会文化模式。山之北,高原苦寒,干旱少雨,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,迁徙不定。 几千年来,炊烟和烽火在这片山脉中交替袅袅,围绕燕山的角逐,贯穿中国的历史。 山之南,农耕社会安土重迁,五谷百果生长在肥沃的山林和平原。 山北面的社会力量,常存着跨越燕山征服南面土地的动力。 而护卫家园,抵御入侵,则是山南面的政权长期面临的考验。 南北朝时期,北齐放弃燕山北部,将长城线南移至山的南面,《木兰辞》讲述的也是位于山南的北朝抵抗游牧民族入侵的故事。 花木兰就是来到了燕山脚下,成为了这里戍卫边疆的一个小兵,将军百战死,壮士十年归。 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存疑,毕竟年代太久远了,且花木兰本身是没有记载于史册上的人物,只是北府民谣中的故事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