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说到这里艾莎笑了笑,皱起眉头:“说实话,我刚听到这个话的时候,我想说放屁。但仔细琢磨后,却觉得这是非常正确的。因为说到底,人类的眼睛也是一种观测工具。 “眼睛是镜头,大脑是相机,我们每天其实都是使用这一套工具来记录世界的。所以如果你看到和你认知不相符的东西,会很轻易的能辨别出真假。 “但真实世界,到底是什么?这就是这本影集给出的答案。” 佛斯肯坐在镜头前,桌子上摆放着展开的《不寻常之地》,其中最显眼的就是那张停车场的车辆。 他指着照片道:“你会发现,这张照片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统领画面的中心视觉点,当我们第一眼看向照片时,会有些无从下手的错觉。因为没有过于突出的颜色,也没有很集中的构图,陈平生把一切都这么平铺直叙的放在画面里,好像只是为了展示车辆。 “但你不觉得这就是真实世界的样子吗?人眼是有焦点的,是有聚焦功能的,可如果脱离人眼的观测,那整个世界其实是非常清晰的,没有任何模糊地带的画面。 “再看画面中的透视关系,没有线性透视,没有近大远小,没有色彩透视,没有颜色的变换。甚至因为无限远的景深,我们能看清最远的地方。 “这就是照片隐含意思,也是我称之为最好的关键所在。” 摄影点评人,威廉·克莱因在自己的文章中写到:“我个人认为,摄影的发展,一定是从模拟-突破-解构,再到抽象,而目前摄影界所处在的发展环节就是模拟和突破。模拟,即用相机模拟人眼中的世界。《决定性瞬间》和《光之苦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。 “而突破是指突破想象,开始用各种工具搭配,创造出真实世界不存在的‘真实画面’,就比如《布鲁的悠长假期》就是突破了真实世界的束缚,创造出了只属于回忆中的画面。 “而第三步就是解构,解构摄影,更注重于探讨摄影与真实世界的联系,也更注重对原有规则的破坏。陈平生的《不寻常之地》就是如此,它抛弃了摄影的基本透视法则,选择用相反的方式去展示真实世界。 “这更加接近于真实世界,也更违反我们的认知。可即便如此,陈平生拍出的照片仍旧吸睛,他对于色彩的运用已经炉火纯青,不需要统领画面的颜色,也可以让人仔细的去看照片中那些看似杂乱的色彩。 “这归功于他的调色,看起来和真实世界极为接近,非常符合我们肉眼对于颜色的认知,不浮夸不暗淡,适合我们长时间的观看。 “我相信这些照片如果举办影展,那将会是摄影界平均观看时长最长的影展,因为每一张都值得观众反复观看,每一个细节都很重要,当你把所有角落都看完后,或许才会明白这张照片好在哪里。” 而国内的评论家们,这次对待《不寻常之地》出乎意料的表达了自己浅薄。 凤仪声在自己的评论里写道:“即便是将整部作品看了三遍,我依然还是个门外汉。陈平生这次的作品不复往昔的主题明确,看起来无比晦涩。 “但这种晦涩又和那些小众艺术家们的晦涩完全不同,不是那种在画面内容大做文章,让人看起来生理不适,以至于搞不懂他的创作状态。而是一切都非常清晰,就是小镇的日常,可观看后,却隐隐能感觉到自己好像遗漏了什么,却无法确定的那种晦涩。 “这无疑是更加高明的创作技巧,一切都在表面上,可谜题却让人无法猜出。就连我也是看过影集的序言,结合了里面所说的透视才慢慢了解这本影集的意图。 “毫无疑问,这将会是摄影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,因为它第一次尝试解构摄影本身,开始颠覆从摄影发展至今所定下的规则。 “这远远比创新更难,也不符合一些人嘴里的最差之作。 “但我依然不推荐大家购买,因为这本影集的门槛很高,如果你没有耐心,又或者只是想简单的看个精彩的照片,那陈平生其他的作品都很适合你。” 周文远说话则更加直接和夸张:“上一次我的预言失败了,但那不是我的问题。而这次,我觉得不可能再出任何问题了。只要你懂摄影,了解摄影,热爱摄影,就不可能不看《不寻常之地》。 “而如果你看了,那你就不可能不给它投票,今年的年度最佳影集,我觉得从它出现后,已经没有任何争议了。 “并且年度最佳摄影师,也必然会颁给陈平生,因为到现在为止,还没有任何摄影师在影集和声量上能达到陈平生的一半。一年时间,他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全球媒体两次! “至于那些说影集看不懂的,我建议你先去了解一下相关的资料,毕竟这不是一本给不了解摄影的人观看的影集。它将会成为了未来的一种风向和发展方向。 “说实话,如果不是陈平生来出版这本影集,换做任何一个人,都无法引起如此剧烈的讨论。必然会导致如此精彩的影集沉没在众多平庸之作中。” 就在众多评论家和博主针对这本影集发表完看法后,摄影师们也开始重视起了这本影集。 他们反复观看后,给出的答案也出乎意料的一致。 那便是“不可超越”的经典之作,他们认为这部作品是自己未曾想象过的领域,是真正的大师之作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