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“我更想说的是陈平生一脉相承的人文,国内的人文一直是个迷思。即在展现普通市民生活的时候,总喜欢往刻板印象里去套路。比如扫地的大妈,一定要凸显其辛苦,看门的大爷一定要凸显其劳累。更不要说什么清洁工、捡垃圾的老人和工地的工人。 “他们在拍摄这些人物的时候,总是会先预想出一种情绪和一种画面,然后把这些人物往里面套。好像只有把所有人拍得苦了,拍的符合大众对其的印象,自己的良心才会收获到一丝慰藉。 “这很不好,尤其是摄影圈弥漫的这种风气。如果只用刻板印象去拍摄,就无法真正触及到一个人真正的灵魂,只会沦为流水线一样的作品。 “而陈平生完全规避了这种做法,或者说,他不是为了展现人文,他只是想拍出复杂构图的好照片。可是却间接的达成了人文目的,让我们见到了真正生活贫苦的人,生活状态到底是什么样子。 “这种照片最大的好处,就是看起来不苦。观众的吸引力会首先集中于构图和色彩,其次才是思考里面人物的生活。循序渐进,反而做法高明。就如同四大名著中的《红楼梦》,书中最主要展现的是贾府的命运,进而让读者了解到整个封建王朝的命运兴衰。而不是直接写明朝代更替,再描述贾府命运。 “任何大众艺术,最后都是以小见大,以大见小的那是历史课本。所以我很庆幸陈平生没有陷入这样的怪圈里,也希望国内能有越来越多的摄影师,先磨炼好自己的技巧,然后拍摄出一些或赏心悦目或值得解析的照片,再去探讨那些沉重的东西。 “所以我给这部作品满分,必须看,看完伱就会知道今年最佳影集的含金量!” 而就在他发表言论后,凤仪声也表达了观点,但不是针对影集,而是陈平生的风评。 “最近一段时间,我听到很多艺术圈的人在讨论陈平生的作品是否有讨好大众的‘嫌疑’。 “首先,嫌疑两个字不妥。因为这属于定性,只有犯罪分子在警察口中才会被称为‘嫌疑人’。而一名摄影师无论如何也够不上这个词汇。这说明是有人在故意抹黑,引导不知晓具体情况之人掉入陷阱。 “事实上,国内艺术圈这样的风气由来已久,或者说整个互联网都普遍存在这种不良风气。即二极管站队,他们不在乎此人究竟做了什么,只要有一点引起他们的不适,哪怕只是姓氏不被喜欢,他们就要迫不及待的攻击他。 “而这股风气在艺术圈里,更盛。许多没有名气,或者努力了几十年的老家伙,不满足于现在的地位,总是喜欢对年轻人指手画脚。仗着自己几个徒子徒孙,就喜欢拉帮结派的对其他人攻击。 “他们认为只有不讨好大众的艺术,才是真艺术。可若是大众自发喜欢的呢?他们又给不出回答。但从我的观察来看,这些人如果作品真能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,又会欢天喜地的公布这一喜讯,并表示自己的艺术终于受到了认可。 “说起来好笑,我时常在想,大众这两个字究竟是谁定义的呢?男人算不算大众,女人算不算大众,老人算不算大众,小孩算不算大众?残疾人和少数民族算不算大众? “如果都算的话,那大众艺术和小众艺术又有什么区别?如果只以人数来算,那什么才是人多?几万、几十万、几百万还是几千万,甚至几个亿?没有任何艺术能让十几亿人同时喜欢,甚至我们常说的全民热,也不过是播放还珠格格时,电视台收视率的百分之54。但那是特殊年代,现在一部电视剧能有破7的收视率都已经是全民热议了。 “因此这定义本身就是模糊的,不准确的。所以我不认为陈平生的作品是讨好了大众,就像这部《光之苦》,他只是拍出了心里的作品。 “而大众之所以会喜欢他,是因为这些作品做到了几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。 “颜色好看,构图巧妙,内容有深度,这些才是摄影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,若是只理解为讨好,实在是让人贻笑大方。” “也希望未来艺术界的少部分人能正视自己的问题,若是专注于个人表达,就不要在意他人看法。若想要获得名气,就不要故步自封。” “既要也要的别扭式表达,不利于自身的艺术创作,也不利于你未来在艺术界的名声。” “而那些新入行的艺术家,也不要总是顾着钻圈子,陈平生证明了很重要的一点,打铁还需自身硬。” “别被圈子的吹捧冲昏了头脑。” (本章完)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