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每层窗户外还有一条方形的走廊,最外面粉刷成白色的水泥栏杆,模仿着欧式的风范,装饰着单调的墙面。 陈平生见过很多类似的建筑,在东北的乡下,有很多自建房都会模仿欧式风格,因为这种风格十分浮华,打眼一看就觉得奢华气派。 而众所周知,东北人都比较好面子,不管里边是不是真的好,至少在外面不能露了怯。 想到这里,他笑了笑,忽然想到了小时候去村子里爬山的记忆。 然而就在这时,两个工人提着脚手架,从正门来到了走廊上。 他们的位置恰好就在一楼的拐角,陈平生见状立即起身回到了相机后。 两位工人你一言我一语的闲聊着,边抽着烟边搭起脚手架。似乎二楼的走廊底部有什么需要修补的地方。 过了一会,红裤子的工人站在下面扶着脚手架,另一位黄裤子的工人爬了上去,抬着头看着远处。 “对,就是这种感觉!”陈平生按下快门。 “咔嚓!” 极为响亮的声音从相机种传出,这也是大画幅数码相机的缺点之一。 即便藏得再好,也无法抹除自己的存在感,因为快门声音的穿透力实在太过于强了。 还好他与被摄者的距离并不近,否则面对这个大家伙,被摄者的注意力肯定会凝聚在它身上。 拍完了一张后,陈平生收起相机,继续赶路。 从东营出来的一路上,能看到到处都是老工业的痕迹。 冒着白烟,红白色相间的大型烟囱,和正在修建的桥梁,还有一些正在拆除的旧建筑。 这里的人们也都穿着深色的衣服,梳着中规中矩的发型,路边鲜少能看到活力四射的年轻人,都是些上了年纪却还在为生活奔波的中年男人。 路过工地,一股刺鼻的气味猛然窜了过来,陈平生摇起车窗,发现这里正在搬运着大量的石料。 开车绕过去,本想直接离开的陈平生却突然看到了一个巨大的纪念碑。 它上方是如同飞檐翘角的造型,金黄色的棱角包裹着深红色的碑文,下方则是三层台阶。从这里能看到远处正在修建的大桥,浓厚的工业气息和轰鸣声横冲直撞的闯入,把原本应有的肃穆已经全部打破。 之所以陈平生停在了这里,是因为他看到了碑文下,正停留着几个人。 二话不说,他把飞铭lg810架了起来,为了节省时间,相机一直固定在脚架上。 但即便陈平生再快,也没有现实世界的变化来得迅捷。 等他架好后,人已经全部走光了。 这就是摄影师的无奈之处。 如果换做是中画幅飞铭,他已经拍下了想要的画面。 但为了让所有照片保持在同样的影调和色彩下,他不能更换相机。 于是又开始了漫长的等待。 陈平生看着空无一人的纪念碑,又略过它看向更远处因阴天而显得雾蒙蒙天空。 他突然察觉到了一丝不安。 这种不安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危险,而是指那些潜藏在所有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中,不可预知的冲突。 陈平生忽然想到了张克纯对于这部作品的一句话。 “在风景中感到一丝不安的东西,就可以拍摄了。” 是的,眼前就是令他不安的时刻,只是还欠缺最后一块拼图,他就可以拍摄了。 (本章完)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