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透过呼啸的风雪,他能看到远处起伏的建筑轮廓,那些象征着工业的庞然大物,此时都沉默的呆在原地,仿佛失去了活动的生命力。 瑞恩和詹姆斯走到他旁边,詹姆斯忽然开口道:“对了,瑞恩,你之前说的功课是什么?” 埃里克森先生也扭头看向瑞恩。 瑞恩低声说道:“为了研究这部作品,我特意去调查了一下关于这片土地的故事。简单来说就是这里,是华夏曾经的心脏,是它供养了整个华夏的工业。” “后来呢?”詹姆斯提问道。 “后来因为商业发展了,单一的工业已经没办法带动华夏进一步发展了,所以这里有大批的人从岗位上流离,就像金融危机那样。”瑞恩对比了一下。 “可真够糟糕的,看来全世界哪里都一样。”詹姆斯摇头叹气。 “是的,所以我说这里是一片适合创作的热土。”瑞恩说道:“正因为曾经辉煌,现在失落,所以才诞生了陈这样的天才!” “好吧,所以这就是你做的功课?”詹姆斯挑起眉毛。 “怎么,不觉得这很重要吗?”瑞恩耸耸肩,表情严肃。 “重要,当然重要。”埃里克森先生赞同道:“我觉得这片土地和陈的作品紧密相连,就像他说的,这不是一部简单的讲述感情、生活的作品。它的内涵远超过我们的想象,只是可惜我们对于华夏这片土地还是不够了解。” “是的,我们应该重视他们,重视华夏的摄影师,我感觉接下来可能还会给我们带来惊喜。” 瑞恩重复着自己的观点,自从他去过华夏后,明显感觉到了和西方完全不同的人文。 他喜欢那里,喜欢那种更加内敛的情绪表达。 不过詹姆斯明显和他的想法不一样:“我倒是觉得,与其期望其他华夏摄影师,不如想想明年陈会带来什么作品。” “陈?他不是已经有博物馆了吗?我觉得非常惊艳,理念十分超前。”瑞恩疑惑道。 埃里克森先生则代替詹姆斯回答道:“瑞恩,你觉得以陈的创作热情,一年会只拍摄一部作品吗?” 瑞恩哑口无言,对啊,这才一个月,就搞出来了《透视博物馆》。 就算再悲观,再拍摄一部作品总是可能的吧。 “好吧,是我低估了陈。”瑞恩承认自己冒失了。 “滋啦滋啦。”不远处大厅里的电视装置忽然响了起来,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。 “走,去看看。”几个人来到了电视机前,四周也逐渐环绕起了观展的人。 “埃里克森先生,好久不见!”旁边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白人忽然对主席先生打了个招呼。 埃里克森转头一看,发现是著名的媒体评论家,威廉·克莱因。 “嗨,威廉。就知道你不会错过这个展览。”他笑着走近威廉。 “当然,我可是全伦敦最擅长批评的人。”威廉笑了起来,湛蓝的瞳孔和和煦的微笑令他整个人看起来十分有魅力。 “也是最擅长夸奖的人。”埃里克森先生补充了一句。 第(2/3)页